乳制品是膳食中优质蛋白质、钙质、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重要来源,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并帮助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。乳制品在中国的大规模消费是近二、三十年的事,在乳制品被认知、消费的过程中,乳糖不耐受的概念也逐渐被消费者熟知[1]。中国预防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调查发现,我国成年人饮用牛乳后乳糖吸收不良的比例高达87.8%[2]。

所谓乳糖不耐症,是指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,不能够完全分解母乳或牛乳中所含的乳糖,从而引起肠胃不适、腹胀、腹痛和腹泻等临床症状[3-6]。

人体乳糖酶缺乏通常分为先天性、原发性及继发性三种。其中,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很少见,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。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是最常见的一种,是指婴儿出生时乳糖酶活性最高,随后乳糖酶活性迅速下降,至成年期几乎完全消失。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小肠上皮细胞破损(如肠道手术、肠炎等)导致暂时性乳糖酶活性低下,营养不良、蛋白质缺乏也可导致乳糖酶活性在一定时期内丧失。这些情况下,乳糖酶活性可随营养加强而逐渐恢复[7,8]。

当前市场上已经有零乳糖的产品。这类产品主要是通过向牛乳中添加外源乳糖酶或使用超滤工艺,去除了牛乳中的乳糖[9,10]。另外,酸奶产品中的乳糖在发酵过程已被部分水解,也可缓解乳糖不耐症状。乳糖不耐人群在选购乳制品时,应关注产品的乳糖含量信息,优先选择零乳糖牛奶和酸奶产品,消费者可以在享受美味与营养的同时,摆脱乳糖不耐症的困扰。
参考文献
[1]高亚滨(GaoYabin).中国乳品工业,1997,(01):38-40.
[2]余清(YuQing),荫士安(YinShi'an).卫生研究,2006,(03):360-362.
[3]赵建民(ZhaoJianmin).浙江大学,2010.
[4]何梅(HeMei).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.中国北京:20015.
[5]吴晖(WuHui),牛晨艳(NiuChenyan),黄巍峰(HuangWeifeng),赖富饶(LaiFurao).现代食品科技,2006,(01):152-155.
[6]侯安存(HouAncun).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,2017,16(02):204-207.
[7]宋园亮(SongYuanliang),李海燕(LiHaiyan),柳陈坚(LiuChenjian).中国微生态学杂志,2010,22(08):751-753.
[8]赵显峰(ZhaoXianfeng),荫士安(YinShi'an).中国学校卫生,2007,(12):1151-1153.
[9]李文(LiWen),张雪梅(ZhangXuemei),卢阳(LuYang),曾珣(CengXun),齐辰莹(QiChenying).中国乳业,2004,(02):35-37.
[10]吕晓华(LuXiaohua),刘世贵(LiuShigui),高荣(GaoRong).中国乳品工业,2002,(01):44-47.
(作者:蒙牛集团常温事业部产品研发中心总经理 李洪亮博士)
|